關鍵詞:阿克牙依利亞克奧特拉克金銅礦; 中泥盆統(tǒng)阿塔格組; 孔雀石礦化; 成礦條件
一、地質概況
1.區(qū)域地層
本區(qū)域上出露地層有下元古界(Pt)、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三疊系(T)、侏羅系(J)、白堊系(K)、第三系(R)和第四系(Q)。
1)下元古界(Pt):為該區(qū)出露最老的地層,僅分布于哈里克他烏南坡。組成下元古界的巖石主要是混合巖、結晶片巖和片理化、千枚巖化的碎屑巖、碳酸鹽巖,該地層在西部組成一北東東向、向東傾沒的背斜構造。南翼已出圖。北部則是一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被北東、北西向兩組斷層切割,并有黑云母花崗巖貫入,使其較為零碎,分為上、下兩個亞群:
(1)阿克蘇群下亞群(Pt1aka):分布于木扎爾特河東西兩側,鐵列克厄肯上游的庫孜文老克奧特拉克一帶,呈近東西向展布,向南延入鄰幅。該亞群出露於木扎爾特河背斜之核部,后期斷裂將其切割,并被片麻狀黑云母花崗巖所穿插。出露的巖性主要是條痕狀混合巖、條帶狀混合巖夾眼球狀混合巖及片巖。
(2)阿克蘇群上亞群(Pt1akb):僅見于干地尼白史奧特拉克至古勒克達坂一帶,呈近東西向展布。其巖性為白云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片理化砂質灰?guī)r、變質粉砂巖夾二云斜長片麻巖、綠泥斜長變粒巖。
2)志留系(S):該地層分布很廣,以北東東向的復式向斜組成哈里克他烏的主體,分為三個組,下部窮庫什太組,中部阿克牙孜組,上部烏帕塔爾坎組。
(1)上志留統(tǒng)窮庫什太組(S3q):巖性主要為絹云綠泥石英片巖、二云石英片巖夾白云藍閃鈉長片巖、大理巖、結晶灰?guī)r;天山南部片理化粉砂巖、千枚巖、結晶灰?guī)r、大理巖夾蝕變安山玢巖、英安斑巖。
(2)上志留統(tǒng)阿克牙孜組(S3a):巖性為綠泥絹云石英片巖、黑云石英片巖夾石榴藍閃片巖、石榴絹云白云石英片巖、混合巖;天山南:結晶灰?guī)r、大理巖、黑云石英微晶片巖夾變質粉砂巖。
(3)上志留統(tǒng)烏帕塔爾坎組(S3w):巖性為大理巖、白云質大理巖、結晶灰?guī)r夾片巖。
3)泥盆系(D):地層出露不全,僅出露中泥盆統(tǒng),劃為中泥盆統(tǒng)阿塔格組(D2a),巖性為結晶灰?guī)r、千枚巖化炭質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片理化長石石英砂巖、鈣質巖屑石英砂巖夾砂礫巖。
4)石炭系(C):區(qū)域分布較少。出露面積不大,但較為集中。主要有:
(1)干草湖組下亞組(C1ga):輝綠巖、石英斑巖、凝灰?guī)r、硅質粉砂巖、礫巖、含礫砂巖夾泥灰?guī)r、玄武巖。
(2)干草湖組上亞組(C1gb):灰?guī)r、砂質灰?guī)r、片理化泥質粉砂巖、千枚巖。
(3)阿克沙克組下亞組(C1aa):泥質粉砂巖、砂質板巖、炭質板巖。
(4)康克林組(C3k):底礫巖、灰?guī)r夾鈣質粉砂巖、砂巖。
5)二疊系(P):二疊系僅見下二疊統(tǒng)小提坎里克組(P1x),主要分布于哈里克他烏南坡,巖性為凝灰角礫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玢巖、玄武巖、霏細斑巖、石英斑巖夾砂巖。
6)中生界
集中出露于哈里克他烏主脊以南及宿相厄肯至卡普斯山前一帶。呈狹長條帶狀展現(xiàn)于庫車凹地北部單斜帶上,東部呈北西西-北西向延展,西部呈北東向延伸,組成了區(qū)內明顯向北突出的向斜構造,區(qū)內僅出露北翼部分。從三疊系至白堊系均有分布,三疊系-侏羅系為連續(xù)沉積,而白堊系與侏羅系則有間斷。侏羅系是含煤的主要層位。主要是由河流三角州相、沼澤相和泥炭沼澤相組成的陸相沉積。中-下三疊統(tǒng)俄霍布拉克群不整合蓋于下二疊統(tǒng)小提坎里克組之上,部分系斷層接觸,其上白堊統(tǒng)巴什基奇克組又被古-始新統(tǒng)庫木格列木群不整合蓋于其上。
7)新生界(Q):新生界分布范圍不大,第三系分布于庫車盆地邊緣,為一套紫紅色河流相,河流湖泊相粗碎屑沉積,以礫巖為主。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大溝谷的中下游,以砂礫為主。
2.褶皺構造
本區(qū)位于木扎爾特大阪復式向斜中的阿克塔格向斜和克其克阿克牙依利亞克向斜之間。區(qū)域上褶皺構造十分強烈,主要表現(xiàn)為大型復式背斜和復式向斜,以線型褶皺為主。
阿克塔格向斜位于主脊南上述核心向斜以南塔木格他什-阿克塔格一帶,東西長約150km,寬20km,南北均為斷裂與其他單元隔開,由窮庫什太組和阿克牙孜組構成。實際上此向斜是復向斜構造的南翼部分自身組成的層間褶皺,其北與上述向斜之間有一小背斜,因斷裂切割和背斜過小而未顯示出來。此向斜軸向北東東或近東西向,軸面直立,兩翼傾角60°左右。
3.斷裂構造
區(qū)域內斷裂構造發(fā)育,構造方向主體受幾大褶皺所控制。
1)阿克牙孜依利亞克塔格北斷裂
阿克牙孜依利亞克塔格北斷裂位于卡普斯朗上游斷裂南約10km,近東西向延伸出圖,長約160km,西段被北西向扭性斷裂所錯,為上志留統(tǒng)阿克牙孜組與上志留統(tǒng)窮庫什太組的界線,沿斷裂兩側有數(shù)十米的赭石化帶,斷裂面南傾,傾角75°。
2)阿克牙孜依利亞克塔格斷裂
位于卡普斯朗上游斷裂南約20km,近東西向延伸出圖,長約160km,西段被北西向扭性斷裂所錯,為中泥盆統(tǒng)阿拉塔格組與上志留統(tǒng)窮庫什太組的界線,也是加里東褶皺帶與華力西早期褶皺帶的分界斷裂,東段后期又有活動,控制二疊紀以后的地層并切割它。沿斷裂兩側有數(shù)十米的赭石化帶,斷裂面南傾,傾角75°。此斷裂生成于志留紀以后,后期又有活動,而且對中泥盆世以后的地質構造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其次一級斷裂在向斜核部及兩翼發(fā)育,表現(xiàn)為斷裂裂隙和層間裂隙,多為石英脈及蝕變巖充填,并伴有礦化蝕變,為該區(qū)的金銅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
4.區(qū)域礦產
本區(qū)大地構造位于哈爾克早古生代溝弧帶,處于哈爾克金銅礦帶上。“國家三○五項目”完成1:50萬化探掃面后,發(fā)現(xiàn)一些金化探異常。緊靠本區(qū)域的吉爾吉斯坦庫木托爾超大型金礦和哈薩克斯坦的查爾庫拉大型金礦均處于礦帶的西延部位,為本區(qū)域尋找大型—超大型金礦提供了重要信息。
通過地質草測發(fā)現(xiàn)該處區(qū)出露巖漿巖為華里西期的花崗巖并且裂隙發(fā)育,石英脈充填于其中并伴有少量的蝕變,局部具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碳酸鹽化和硅化,為該區(qū)的尋找礦化體的重要線索。
二、成礦條件分析
1.礦床成因
依據(jù)區(qū)域上及較近礦區(qū)的成礦特征及規(guī)律,可推測本區(qū)的礦床成因如下:
1)孔雀石礦化體分布于中泥盆統(tǒng)阿塔格組(D2a)的銅礦化白云石脈中,圍巖為中泥盆統(tǒng)阿塔格組(D2a)的灰?guī)r、片里化石英砂巖。賦礦巖石礦化主要為孔雀石化。成礦對巖石具有選擇性。
2)礦化體受北東南西向斷裂次級構造控制作用較明顯,由于斷裂的存在使得巖石局部具區(qū)域性白云石化。
通過對比及結合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化特征,礦體分布于中泥盆統(tǒng)阿塔格組(D2a)的銅礦化白云石脈中。受北東南西方向的構造作用較明顯形成白云石化。故初步認為該礦成因為熱液型礦床。
2.找礦標志
結合區(qū)域及礦區(qū)、銅礦體各方面的資料來看,本區(qū)銅礦的主要找礦標志可總結如下:
1)中泥盆統(tǒng)阿塔格組(D2a)的銅礦化白云石脈中是本區(qū)著礦的一個宏觀標志。
2)北東南西向斷裂是本區(qū)找礦的一個構造標志。
3)孔雀石化、白云石化的發(fā)育是本區(qū)銅礦找礦的另一直觀標志。
三、結論
通過野外實地工作和取樣分析,確定了異常的大致位置。結合成礦地質條件以及據(jù)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和區(qū)域地質礦產情況來看,在本區(qū)不排除有銅礦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