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后擺在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碼頭有限的泊位數(shù)難以滿足激增的出入境船舶停靠量。”3月11日,廣東東莞邊檢站執(zhí)勤三隊組織船舶代理員召開業(yè)務答疑會,針對優(yōu)化邊檢手續(xù)辦理流程、提升口岸效能做出解答。
據(jù)廣州日報報道,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建設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qū)的重點項目工程,其中工程的填海項目需用超過1.2億立方砂石,由于香港砂石料源非常緊張,需內貿船運輸大量砂石至錨地或對外開放口岸,由往來港澳小型船舶在廣州港或東莞港所屬口岸24小時不斷接駁至香港填海。該工程于2017年動工,計劃兩年半完成,由于竣工時間已迫在眉睫,加上疫情期間工期的影響,復工復產后導致運砂的往來港澳小型船舶艘次量驟然提升,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該類型的出入境船舶量已達到300多艘次。
“船舶量突然增多,但是泊位量有限,如果效率跟不上,船舶靠泊就是個難題,也會引發(fā)一系列監(jiān)管的隱患問題。”該站民警介紹,運送砂石的往來港澳小型船舶主要??吭诤陿I(yè)碼頭和駁船碼頭,加上還有其他代理公司的出入境船舶,一個泊位有時候要同時辦理多條出入境船舶,在船舶劇增、警力緊缺、泊位有限的情況下,這無疑是對邊檢效率提出了新的考驗。
然而,應對不斷攀升的出入境船舶數(shù)量,該站民警急而不慌,忙而不亂、認真研究調配警力配置,優(yōu)化勤務模式,創(chuàng)新服務舉措等現(xiàn)實課題,全力提升出入境船舶通關效率。
“為了加快建設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邊檢民警處處為工程著想,對我們運送砂石的出入境船舶是24小時隨到隨檢,而且在艘次量不斷飆升的情況,通關效率卻比以前更快,服務也更周到。”代理員凌文聰忍不住對邊檢民警豎起了大拇指。

據(jù)了解,因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項目仍未完工,該類砂石運輸船舶總量在2020年工程結束前預計還會超過150條,為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該站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移民管理局出臺的助力疫情防控服務經濟民生的十項措施,堅持零跑腿申報、一站式查驗、24小時服務等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最大限度保障疫情期間,幫助企業(yè)經濟獲益,助力粵港澳大灣區(qū)重點項目工程復工復產摁下“加速鍵”。
相關新聞:
受原國土資源部委托,2017年9月28日,中國砂石協(xié)會組織有關專家對廣東省深圳市內伶仃島海域4號、5號砂場海砂礦海砂資源開發(fā)利用方案進行評審。該開發(fā)方案旨在為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項目提供填海造地工程用砂。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承接方,選定廣東省深圳市內伶仃島海域4號、5號砂場海砂礦作為該填海工程海砂原產地供砂之一,其儲量近1700萬立方米。
中國砂石協(xié)會會長胡幼奕在評審時指出,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項目需要采購大量的砂石,尤其是工程建設第二年用量將達到4600萬立方米,如廣東地區(qū)供應不足,中國砂石協(xié)會可從福建等地組織企業(yè)供應,但項目甲方在招標時要考慮增加的運輸成本。鑒于砂石運輸量很大,為保證香港機場三跑道項目進度,建議中國交建集團向有關部門申請專用航道,采用大規(guī)模的采砂運輸船。